多年前我就认为,一种深刻的当代帖学变革,随着我们对经典重新的认知与推进,会有一批新的代表作者崛起,虽然他们未必会接受“新帖学”的名称,但当代帖学的创作将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浮,果然走出了一批重要的当代帖学作者,李双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◆
我相信任何一个帖学作者的代表背后都有着一系列的值得深思现象。在我的视野里,这批重要的帖学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:不但善于思考,还很善于教学。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一代人的帖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他们的创作方式,作品的传授方式,和前面几代书法家比起来,也有着天壤之别。所以我相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书法,一代人也有一代关于书法的教学理念,这成了不争的事实。
◆
在固有的书学教学制度里,之前的几代书法家都是通过某一经典的重复训练,看似手把把的教,看似详细的技法分析,最后通过模拟笔法与形态进行创作。但随着各种新生媒体与网络的对生活的渗透,更为多边开放的理念的整合,传统书法的教学观念随着书法创作观念改变,也必然发生书法教学上的改变。
◆
新生媒体互动,地域影响弱化,专业的、主流的审美影响强化,重视书法经典共性语言的体悟,新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成了塑造新一代书法家的主要方式。
◆
由此我很关注以李双阳为主导的逸庐书院的书法教学方式,以五体兼修的教学理念,以多种经典为基点,培养书写能力为宗旨的新型教学范式。实际上往往某些经典被列入某种教学范本,就意味着某种书法教学、创作、审美的价值取向。逸庐书院列出了12种经典,可以划归为五种书体,12种经典作品的教学,有着两种教学要求:
【开放的、多元的书法审美与创作的教学要求】
——五种书体,12种经典作品——
这种教学要求也是从种经典里面,有针对性的强化各方面的书写能力:
◇李阳冰《三坟记碑》:篆书从李阳冰的《三坟记碑》婉曲翩然,它与《峄山碑》玉筋笔法一脉相承。无论是《三坟记碑》还是《峄山碑》都是有意锤炼稳定的控笔与匀称的结构能力。
◇《虢季子白盘》:然后写大篆《虢季子白盘》,放松而带有写意的意味,体会笔与纸的篆籀线质感。近现代大篆书家很多受到《虢季子白盘》的启示,吴昌硕、王福庵 、童大年都深受其影响。隶书中所列出的三种经典,每种风格都有一种代表。
◇《石门颂》:《石门颂》带有篆意的笔调,逸气飞扬。
◇《张迁碑》:《张迁碑》铺毫涩行的用笔,代表方正饱满庙堂之气。
◇《礼器碑》:《礼器碑》细而凝练的笔意,秀中含静。三种不同的隶书审美为适合隶书发展的作者,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◇褚遂良《大字阴符经》《雁塔圣教序》:楷书皆从褚遂良始,《大字阴符经》和他的《雁塔圣教序》。很显然褚楷带有“二王”帖学脉络的书写笔调,既有楷书的严正,同时又可培养最初的帖学气质。
◇“二王”手札:小字行草,以“二王”手札为帖学的源头,也将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。
◇孙过庭《书谱》:孙过庭《书谱》是“二王”笔法的一种拓展,同时又是初入草书启蒙教材。
◇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: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与 《书谱 》相比有着另外一种行草书的笔法要求,带有篆籀笔意,也有另一番的审美取向。同时也体会篆籀笔法在行草书中的应用。
◇张旭《古诗四帖》,怀素《自叙帖》:最后是大草,以张旭《古诗四帖》和怀素《自叙帖》为大草教学主体,这是大草的巅峰之作。更多笔法的灵活应用,更多书写技法的综合体现,也作为小字行草展大书写的必备教学环节。
【五体兼修的教学理念】
12种经典之外的书法表现的辨识。书写就有了更多敞开的可能,也是对一种固化的、静止的传统书法教学所作出的反思。
◆
逸庐书院的成熟的教学体系,是通过李双阳长达十几的丰富教学经验,不断的优化结果。五体兼修可以说是一种专业要求,但更大程度也需要导师有全面的书体书写的修养。没有这种修养和深度的体验就无从有完整的五体书写的教学链接。为了强化五体兼修的教学理念,整个逸庐书院,将善于不同书体的助教分别当任各个书体的教学任务,组成起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。
“五体兼修 融于逸庐”就成了逸庐书院独特新型的教学方式。
董水荣,1974年9月出生于福建长汀。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山水画家。现为吴江书画院执行院长、南吴门书社秘书长。书法作品六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活动。书法论文六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和论坛,其中在第二届草书展·草书论坛中获最高奖。两次参加国际书法论坛。在专业报刊发表一百多篇文章,六十余万字。出版有《视野与对话——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》。